光影中的家国情
首页 > 文史百科 > 光影中的家国情
张兵、郭蓓 | 晚清重大历史事件与诗歌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03-11

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6期

  内容提要:晚清时期,重大历史事件频发,催生了大量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诗歌作品。从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起,清人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反映晚清重大历史事件的诗歌进行记录、研究。截至目前,对晚清重大历史事件与诗歌关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起步阶段(晚清-1948年)和发展阶段(1949年-现今)。这两个阶段的研究均取得了突出成就,呈现出诸多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文献的搜集整理以及研究者及其专著、论文数量逐渐增多,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其次,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第三,研究角度和方法逐渐多元化。检阅一个半世纪以来这一论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尽管进展和收获巨大,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和改进的问题,如研究格局有失均衡,研究层面尚不深入以及研究视角和方法仍显单一等。

  关 键 词:晚清重大历史事件/诗歌/研究史/研究方法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之际:诗人心态与诗歌走向”(12BZW048)。

  作者简介:张兵(1965- ),男,甘肃会宁人,文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明清文学研究;郭蓓,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诗歌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体,既是社会生活在文学领域的集中投射,更是诗人思想情感、心态乃至生存状态等方面高度凝练的文学形态,兼具言事、抒情等多种功能。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往往极大地影响着文学创作,一方面激发着诗人的创作热情,为诗人提供了创作条件与平台,另一方面也会导致诗歌创作发生新变。如,汉末天下大乱而生发出的建安慷慨之音,侯景之乱导致的梁季诗风的转变。及至安史之乱,杜甫以其如椽巨笔全面而又深刻地记录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在安史之乱中的见闻和感受,唐代诗风再次转型。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写道:“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1](P15)以诗歌为载体,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记录,孟棨所述可谓是对重大历史事件与诗歌关系的初步认识。再如宋元和明清等易代之际,朝代的更迭夹杂着夷夏大防的民族观念,更是给诗坛以前所未有的冲击,板荡之际的诗人们由此书写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遗民诗史。

  晚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历史阶段,船坚炮利的外来侵略者以摧枯拉朽之势给予颟顸腐败的清政府一次次沉重的打击,古老的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面对山河失色、家国破败的现实,身处战乱频仍、风雨飘摇的境地,目击惨烈悲壮、凄苦痛楚的血泪,百姓心头随之激荡起种种苦涩、辛酸,而作为最敏感的士人阶层在此动荡之际感慨尤多。不平则鸣,发而为言,诗歌在记录并反映晚清历史时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鸦片战争爆发并掀起了晚清第一个爱国诗潮以来,一些学人已注意到重大历史事件对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但关注点仅限于文献的搜集整理。此后,随着学界对这一论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文献整理工作进一步推进,相关论著得以出版,大量研究论文发表,至今已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以1949年为界,对晚清重大历史事件与诗歌关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晚清-1948年

  这一阶段是晚清重大历史事件与诗歌关系研究的发轫期,成果种类单一,数量较少,以三部文献资料的汇编出版为主。

  第一部为林昌彝编著的《射鹰楼诗话》[2],首刊于咸丰元年(1851)。鹰者,英国侵略者也,射鹰意即抗击英国侵略者。这部诗话除表达林昌彝个人的文学思想外,还收集了大量反映鸦片战争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爱国御侮思想。《射鹰楼诗话》虽不是专门的鸦片战争诗歌汇编集,却是首部收录反映晚清重大历史事件诗歌的重要文献,在文献汇辑方面具有开创之功。

  甲午战败再度激起了诗人们的切齿之愤,光绪二十一年(1895),孔广德编著的《普天忠愤集》[3]刊行。该书收录章奏29篇,议论99篇,诗歌226首,颂赋各1篇,词7阕。部分诗文后附有孔氏的评论。这些忧国忧民、关心时局、呼吁改革的作品是甲午战争前后社会状况的展现,也是展示当时文人心态与时人思想波动的窗口。该书上承《射鹰楼诗话》的爱国余音,下启阿英编纂《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之先河,意义重大。

  1935年,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了陈衍编选的《近代诗钞》[4]。该书涉及咸丰至民初的370位诗人,人各一卷,后附小传,编为24册,是首部大型的晚清诗歌选本。由于陈氏为同光体著名诗人,故所收诗人以宋诗派为主,以突显其诗学主张。所收诗歌除反映个人升沉遭遇之作外,也有大量反映晚清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

  这一阶段是晚清重大历史事件与诗歌关系研究的起步期,由以上成果来看,主要以文献资料的汇集、编选为主,而具体的研究成果则以对所收诗作的点评为主,十分零散且不系统。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人都关注到了晚清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对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所编文献也为后来这一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借鉴,更为后来这一论题的研究奠定了原始的资料基础。

  二、第二阶段:1949年-现今

  这一阶段为晚清重大历史事件与诗歌关系研究的发展期,研究成果大量涌现。首先,文献整理工作不断向前推进,研究资料日渐丰富完备;其次,相关论著接连出版,开始有针对性地对这一论题进行研究;第三,研究论文大量出现,发表相关论文约140篇,研究层面进一步拓展。

  (一)文献整理

  这一时期,文献的搜集整理汇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阿英和钱仲联先生为代表的学者做出了巨大贡献。

  阿英是现代著名的藏书家和学者,尤其是晚清文学方面的藏书,时人无出其右。他正是利用自己的这一优势,先后编成《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5](包括《鸦片战争文学集》《中法战争文学集》《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庚子事变文学集》《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和《晚清文学丛钞》[6]12卷(《诗词卷》编好但未出版),计约800万字,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中华书局陆续出版。这两套丛书清晰地勾勒了在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下晚清文学发展的主要脉络,更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原始文献资料,贡献巨大。同时,《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各个分卷的序言也是晚清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关系研究的开创性论文。

  20世纪80年代后期,文献整理工作取得重大突破。1987年,钱仲联先生主编的大型清代诗歌纪事文献《清诗纪事》[7]出版。这部巨著收录了7000多位诗人的作品,约1200万字。该书以朝代为界编选诗歌,清晰地展示了清诗在每一朝的发展状况,且每位诗人后均附小传,诗作之后更汇集各家诗评,评论诗作的优劣得失,可谓集清诗之大观。纪事诗文献的编纂由来已久,如厉鹗辑录的《宋诗纪事》,陈田辑录的《明诗纪事》等,学者们编写时大都“以一代为限,采择名篇,兼著本事,详作者生平”[8](P1)。《清诗纪事》正是高度重视中国诗歌“纪事”的传统,“辑录反映清代政治历史和社会生活的诗篇作为全书主干,……全部诗作以纪有清一代之事为主”[9](P1),记述晚清重大历史事件的诗歌,集中收录在“道光卷”及以下各卷中。以鸦片战争为例,战争爆发于道光二十年(1840),“道光卷”中集中收录了姚燮、朱琦、鲁一同、郑珍等多位诗人记录鸦片战争的大量诗作,是“以事系诗,以事彰诗”的典范。

  1993年,钱仲联先生编选的《近代诗钞》[10]出版。钱先生在陈衍《近代诗钞》的基础上重新编选,共选入诗人103家,有31位是陈本所不选的,覆盖了晚清诗坛所有流派的名家、大家,同时兼顾了所选诗人的成就、艺术特色、影响力及政治倾向。每一作家之前又附有小传,简介其经历、诗歌成就、诗学主张等,不仅引述他人的评语,更发表自己的创见,使读者在查考资料的同时更能受到启迪。此外,与陈衍的选本相比,钱先生对反映晚清重大历史事件的诗歌选入较多,更加注重诗歌的史实性。

  近年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文学丛书”为晚清文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晚清著名作家如曾国藩、江湜、金和、张之洞、陈三立等人的诗文集均已点校出版。此外,王宏斌编著的《诗说中国五千年·晚清卷》[11]也值得注意。该书以晚清历史事件为线索编选相应的代表性诗歌,以事系诗,所选诗歌侧重于史料价值。

  (二)相关论著

  针对晚清重大历史事件与诗歌关系这一论题,目前尚未有专门的研究著作出版,但相关的文学史著作和研究专著中已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讨论。

  有清一代诗史的研究,当首推严迪昌先生的《清诗史》[12]。这部分体断代史著作气象宏大,见识超卓,不仅梳理了清诗发展流变史,更是对有清一代诗人们心灵史程的书写。该书第四编第三、四章分别是《鸦片战争时期的忧愤心史》和《太平天国时期的幽苦诗心》。严先生以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为经,以代表诗人张际亮、姚燮、金和、江湜等人为纬,结合其所处时代和自身遭遇,选取反映历史事件的典型诗歌加以分析,尤其强调对心灵史程的辨认和语言形态的辨析,以点带面地勾勒出同一时空下各个阵营的诗歌现象。严先生的研究提纲挈领式地对特定时空下的文学现象加以把握,又能观照到具体的诗人和诗作,将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

  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13]是研究晚清诗歌的又一力作。该书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分体断代文学史,而是以诗歌审美的辩证运动作为贯穿全书的基本线索,探析近代各个诗派和主要诗人,虽不与历史事件直接相关联,但角度新颖独特,晚清重大历史事件与诗歌之内在联系亦得以展现。

  对晚清重大历史事件与诗歌关系最为集中探讨的论著当属王向远等的《中国百年国难文学史:1840-1937》[14]。该书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从重大历史事件出发,以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事变等国难事件为核心,将近百年的史程串联起来,提出了“百年国难”的概念,并分别研究其文学创作。研究时涉及各类文体,但又突出重点。全书每当分析诗歌时,多就作品本身进行剖析讨论,至于重大历史事件对诗歌产生的具体影响尚未涉及。

  (三)研究论文

  对晚清重大历史事件与诗歌关系的研究,就论文发表情况来看,以上世纪80年代为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况。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与这一论题相关的研究论文数量极少,除前文所述阿英所编书目的序言外,仅发表论文2篇,均是针对某一历史事件产生的诗歌进行整体概述的文章。此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研究论文集中出现。这些论文,既有关于晚清文学或诗歌与晚清重大历史事件关系的宏观研究,也有针对各个重大历史事件所产生的诗歌进行的个案研究。

  1.宏观研究

  这一阶段,宏观研究的论文不足10篇,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论证晚清重大历史事件与诗歌之间的联系,第二类是从诗歌流变的视角出发,论述晚清重大历史事件对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

  第一类论文中,以任增霞《近代历史与文学书写》[15]为代表。文章通过对晚清历史上重大事件及产生的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梳理,得出了晚清文学作品深受时代背景影响的结论。任增霞在《时事剧、时事小说与舆论场》[16]一文中,又以舆论学理论解释了晚清重大历史事件何以会集中催生了大量文学作品的原因,研究方法新颖,思路清晰。这两篇论文都涉及晚清诗歌和晚清重大历史事件之关系。

  第二类论文已经关注到在晚清重大历史事件频发的背景下,诗歌相应产生的变化。这些论文主要关注了主题、意象、审美、诗人心态等不同层面。如魏玉川《论中国近代诗歌的爱国主题》[17]一文从诗歌主题出发,指出晚清以来伴随屈辱的史程,诗歌的诗史功能空前增强,诗歌创作在主题上体现出趋同的爱国性,但在民族情结的母题之下,又有着“外患”、“内忧”、“诗人心灵的煎熬”等丰富内涵。张琼的《论近代爱国诗人对时局的反思》[18]实质上也是对晚清诗歌主题的归纳和总结。而宁夏江《近代诗歌的纪实性及其影响》[19]一文则紧扣晚清诗歌的诗史特征,分析其叙事性、篇制、诗题和诗注等方面产生的新变。

  此外,一些论文还论述了晚清重大历史事件背景下诗歌内部发生的具体变化,如梁文宁《近代诗歌意象与近代文人心态》[20]、季桂起《论近代诗歌情感线索的变化及古典诗歌美学观念的解体》[21]等。梁文分析了晚清诗歌中频繁出现的“箫与剑”、“轮船”、“山与海”和“破钵芒鞋”四组意象,认为它们分别对应着晚清文人们“新型人格理想”、“求知热忱”、“开放意识和文化守成”以及“迷惘和寻觅”四种心态,从而揭示出鸦片战争以来文人们心路历程的变化。但这四种心态在同一时空下也常常同时出现,交织在一起。季文认为晚清诗歌总体的情感特征为“悲”,且情感表达呈现出由悲伤到悲怆直至悲壮的渐进状态,从而形成对古典诗歌“中和”之美的突破,古典诗歌美学观念由此走向解体。其实,从审美取向上讲,晚清诗歌的确对古典诗歌造成了巨大冲击,但这是为了适应现实需要对古典诗歌的革新和改造,并非全部否定,故而用“解体”表述并不妥当,“重构”一词当更为贴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