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热点
首页 > 文综天地 > 专题热点
历史研究和历史传播不能突破底线
发布者:刘家铨
发布时间:2024-03-11

作者:《历史评论》编辑部 来源:《历史评论》2023年第6期 时间:2024-01-15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历史研究和历史传播的繁荣发展。对此,人们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并业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毋庸讳言,在历史研究和传播中也存在一些背离正确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的噪音、杂音。蚁穴虽小,却不能不予以重视。也就是说,在着力促进繁荣发展的同时,必须牢牢守住若干底线。

  一是捍卫国家统一。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向内凝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格局。在夏商周时期,中华大地各区域联系日益紧密,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孕育出“大一统”精神传统,成为此后中国人的最高政治理想。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原农耕地区深度整合,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长城边缘地区与中原农耕地区的深度整合,塑造了“华夷一统”的政治格局,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获得进一步发展。辽宋夏金至元明清时期,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广袤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深度整合,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趋于成熟。经过近代以来的血火淬炼,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实现了现代转型。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完全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国家统一是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纵观人类历史,没有国家的统一,就很难有文明的兴盛与延续。与已经消散在历史深处的其他文明相比,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保证了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日益熔铸成为命运与共、坚不可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和共同体意识,构成了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突出的统一性为中华文明连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突出的连续性推动统一性在历史传承中不断巩固和升华。

  国家统一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强大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保证;幅员辽阔的领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中国历史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国家蒙辱必然导致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因此,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也是中华文明的命运所系,这是中国人民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

  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分裂是历史逆流、是绝路。历史研究和历史传播要持续深化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叙事,深入揭示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不断强化人民群众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应有贡献。

  二是维护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石。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态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中华大地就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格局,此后无论出现过什么样的动乱、产生过什么样的分立政权,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而在痛苦的分立中,团结的意识在进一步增强,统一的力量在进一步积蓄,为此后更大规模的统一、更加深入的融合积累物质的和思想的条件。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历代的统一政权也顺应这个大趋势,加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秦代设置南海郡、桂林郡管理岭南地区,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新疆,唐代创设了800多个羁縻州府经略边疆,元代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明清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清代在台湾设府县建行省。今日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是各族先民共同开拓的神圣故土。

  民族团结是文明发展的条件。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创造、赓续、创新伟大文明的历史。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无一不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历久弥新、根深叶茂。

  民族团结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要求。伟大的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之一体的历史。翻开历史长卷,从昭君出塞到文成公主入藏,从土尔扈特万里东归到锡伯族万里戍边等,都是各民族凝聚成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佳话。近代以后,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大势、是主流,民族分裂、民族对立是历史逆流、是绝路。历史研究和历史传播要积极揭示各民族从多元不断凝聚为一体的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生动展现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创造伟大文明、铸就伟大中华民族的历史场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肩负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作出应有贡献。

  三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深沉久远的精神传承。早在先秦时期,中华先民就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立身处世之道。千百年来,无论世事如何变幻,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文化最高亢嘹亮的主旋律。“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言警句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无不渗透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屈原的《离骚》、诸葛亮的《出师表》、文天祥的《正气歌》、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无不散发着感人至深的爱国热忱。翻开历史典籍,苏武牧羊北海、班超投笔从戎、岳飞精忠报国、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些慷慨激昂的爱国故事描绘出中华民族创造绵延不绝文明奇迹的宏伟画卷。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近代以来,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奏响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从虎门销烟到三元里抗英,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从五四运动到伟大抗战,历史充分证明,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迸发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

  爱国主义是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之钙。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虚心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压,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爱国主义是中华史学最为深厚的精神滋养。历史研究和历史传播如果背弃了爱国主义传统,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丧失了思想灵魂。历史研究和历史传播不仅要守住底线,更要弘扬修史护国、资政育人的优良传统,深入挖掘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科学揭示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不断厚植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明、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凝聚力量。

  四是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彻底改变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十四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使中国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民族团结,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从被动挨打、饱受欺凌到独立自主、坚定自信,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一百多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向世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一百多年来,党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不断自我革命,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锤炼出鲜明政治品格,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已经锻造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最高政治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历史研究和历史传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旗帜和灵魂,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中国近代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来深刻阐发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历史必然性、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绝不允许“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上述四条底线就是历史研究和历史传播繁荣和发展的“根”和“源”。我们不仅要坚决守住、守好这四条底线,更要心怀“国之大者”,洞察历史大势,眺望光明前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